■区科技局(科协)党组理论中心组
鄞州区以宁波市列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示范区为契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争做全国“双创”优等生和全国一流人才强区创新强区,科技综合实力继续保持全省、全市领先,成功获批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科技对经济转型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下一步,区科技局将积极牵头推进“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强化创新驱动第一动力,提升鄞州科技实力与核心竞争力,为当标兵、攀新高、建设“两高四好”示范区提供不竭动能和硬核支撑。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科技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水平关乎国运,也关乎未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创新发展,先后多次对科技创新作出重要部署和指示,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是我们党在编制五年规划工作中,首次将科技创新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进行专章部署。省委全会把科技创新作为全省“十四五”发展的“首位战略”和“第一抓手”,市委全会把科技创新列为宁波“十四五”发展的“首位目标”和“首位任务”,这些“关键词”无一不宣示着科技创新在时代竞争中走到了舞台中央。鄞州区以宁波市列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示范区为契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争做全国“双创”优等生和全国一流人才强区创新强区,科技综合实力继续保持全省、全市领先,成功获批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科技对经济转型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
取得的成绩
一是企业主体地位突出,创新实力再攀新高峰。创新型初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组成的科技企业“雁阵”梯队基本形成。截至目前,鄞州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508家、523家,数量均居全市首位,超额完成攻坚任务;“博格华纳”“奥克斯电气”入选2020年浙江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百强。
二是科技投入持续加大,自主创新再现新跨越。全社会研发投入持续加大,2020年1~11月,鄞州工业研发费用合计支出34.6亿元,同比增长1.6%,填报率达到83.4%。创新载体建设不断加强,截至目前全区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9家、市级以上企业研究院25家、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235家,均为全市第一。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2018年“开天工程”参与完成的复合地基项目获鄞州史上首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9年科技创新指数跃居全国百强区第一位,2020年鄞州共有12个项目获得宁波市科技进步奖,在全市区县(市)中均列第一。
三是科创平台量质双提,释放集聚效应新动力。在全市率先出台宁波城南智创大走廊建设方案,主动融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等重大部署。积极推动高端科创平台建设,加快集聚高端产业、高端技术和高端人才。打造宁波院士中心,柔性引进院士创新团队7个。积极推进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全力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众创孵化体系。截至目前,全区备案“双创”平台48家,其中国家级科技众创空间9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各类“双创”平台数量和质量继续位居全市第一方阵。
四是科技合作深入推进,智力汇聚再注新活力。大力建设鄞州科技大市场,通过组织整合、集成优化各类创新服务,吸引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东部中心)等22家入驻机构,集聚“人才库”“难题库”“技术库”“服务库”等创新资源和服务,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重大科技成果对接交流活动,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达成研发与成果转移转化合作。积极举办“甬创·鄞造”创客大赛等创新创业赛事,吸引项目落地、成果技术转化。
五是创新环境愈发清朗,科技创新再上新台阶。深入贯彻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和“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等国家优惠政策,密集出台科技“双创”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研发投入专项激励基金、科技信贷风险池基金、科技创新券推广应用等一揽子政策文件,为全区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提供了制度保障。“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工作列为市科技局宁波高质量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2020年度改革攻坚任务,入选浙江县域高质量发展优秀案例。
存在的问题
一是高能级科创平台缺乏。对比省内余杭、滨江等地区,鄞州目前仍缺乏高能级的平台。宁波近年引进的“中字头”研究院,无一家在鄞州落户。鄞州也缺少像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等具有品牌影响力和资源辐射能力的科研院所,导致对高层次人才的承载力不够。
二是创新引领型企业较少。鄞州目前千亿级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尚处于空白,百亿级企业仅“奥克斯”1家,上市企业25家、浙江省百强企业5家,全区508家高新技术企业居全市之首,但在国内或国际相关行业领域能够发挥引领和掌控作用的创新引领型企业几乎没有,导致近几年鄞州高新技术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速相对较慢。
三是“双创”孵化模式有待升级。全区不乏鄞创孵化器、中物科技园“S.O.S”空间站、“万里笃创”和“创梦未来”等国家级平台,但不少平台运营模式和服务能力仍停留在初级层面,导致企业毕业率有所降低以及科技企业“独角兽”无法成型。
四是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鄞州南高教园区共有6所高等院校,但除宁波诺丁汉大学外,办学层次普遍不高,且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模式仍以建“双创”平台为主。更为严峻的是,大部分高校院所管理权限不属于鄞州,且学科、专业、科研方向与鄞州本地企业技术需求匹配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产学研合作不紧密,导致高校院所、高科技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的科技成果量多但不优。
下一步措施
下一步,区科技局将积极牵头推进“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强化创新驱动第一动力,深入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在拓展提升发展空间、科学谋划产业布局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提升鄞州科技实力与核心竞争力,打造宁波市创新资源要素集聚、创业活力迸发的先行区,全省乃至全国的创新强区,为当标兵、攀新高、建设“两高四好”示范区提供不竭动能和硬核支撑。主要做好六方面工作:
一、壮大科技产业群落,升级产业要素循环
一是抢占后疫情时期经济增长点。抓住疫情后新基建投资和公共卫生产业发展的机遇,加快发展医疗健康、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新基建带动制造业技术能力。深刻把握产业链趋势,积极主动布局,培育前沿新材料、区块链、柔性电子等重量级未来产业,有效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二是推动传统制造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积极响应“数字浙江”建设,加快数字经济新动能培育。进一步加强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产业生态培育,提升产业的专业化、融合度、价值链,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聚焦汽配、电器、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互联网+”“机器人+”“标准化+”“大数据+”的融合应用,引导企业深度“上云”,推进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发展智能制造、协同制造、服务型制造。
三是聚焦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鼓励企业积极承担科技创新2025,在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领域以及制造装备、工业“四基”产业链联合高校院所开展研发,努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或国产替代进口技术、产品零部件。
四是加快重大自主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在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等领域,实施重大自主创新产品应用示范工程,支持相关领域骨干企业联合开展自主产品示范应用。
二、培植创新平台沃土,引领高端技术培育
一是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高度融入甬江科创大走廊,大力引入创新金融和数字服务两大核心产业,引进承接一批产业集群强链、补链的创新平台和创新载体,推动甬江实验室、创新中心科研资源开放共享。坚持政产学研金联动,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加快打造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园中园,推动提升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宁波分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宁波军转民科技园等区内现有高端科创平台能级,加速集聚高端项目、人才团队和新兴产业,扩大产出规模。
二是孵育众创孵化平台。发挥科技招商优势,加大优质“双创”平台招引力度,合理布局培育梯队,鼓励建设专业化、产业链“双创”平台,引导一批“双创”平台建设向专业化转型,鼓励引导区内骨干大企业组建产业链孵化平台。
三、引育创新人才种苗,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一是加快引进顶尖人才。围绕鄞州“154”产业体系和医疗健康、工业互联网、5G+、数字经济、智能物流业五大重点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用足用好市顶尖人才政策,通过设立工作站、研究院、聘为首席科学家等方式,引导企业与诺奖科学家、院士等顶尖人才合作,用足用好“浙江省院士之家”资源,加强与中科院上海分院全方位合作,加大“海外工程师”年薪资助和引智项目政策宣传力度,鼓励企事业单位积极引进国外知名院校、科研机构、跨国公司等各类高层次外籍人才或港澳台地区高层次人才。
二是推进南部青创中心建设。强化校地合作“同频共振”作用,鼓励宁波诺丁汉大学、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浙江万里学院等在鄞高校院所整合自身技术和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校区“双创”平台。设立区内高校创新联盟“青创大学”,鼓励开展创客主题论坛、专业展会、创客市集以及创客大赛等活动,打造城南智创大走廊的智力源泉和创新源头。
四、繁衍创新企业物种,增强研发创新能力
一是完善科技企业梯队。加快完善科技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梯次培育机制,形成创新型初创企业、高新技术苗子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共同发展的有序接替梯队。
二是加快建设企业研发机构。积极与镇(街道、园区)和企业对接,加强企业研发机构梯队建设,扩大区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范围,不断提高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覆盖率”。
三是不断加大企业科技投入。全面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等,扩大政策惠及面,扩大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企业范围,引导企业有计划、持续地增加研发投入。
五、推进创新融通共生,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一是支持企业开展产学研用合作。鼓励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牵头,联合国内外高校院所、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创新主体,组建创新联合体,建立高校和企业间的人才流动机制。
二是集聚高水平的科技成果供需对接机构。推动本地和国内外一流高校院所在鄞建立专业化技术转移转化机构,引进集聚一支懂技术、会经营、复合型、高水平、专业化的技术经纪人队伍。
三是提升建设科技大市场。加快引进整合金融、专利、法律、技术评估等各类科技服务机构,依托科创帮等技术转移机构为企业提供技术需求诊断及难题分析。
六、浇灌资金活水,向多元资本模式升级
一是创新科技信贷。鼓励金融机构在鄞州设立科技专营分支机构、科技金融事业部、科技支行等专营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机构。推动投贷联动融资服务模式,最大限度支持科技企业,强化科技银行、科技担保机构专业化服务水平。拓展科技企业抵、质押范围,大力发展商标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品。完善科技信贷风险池资本金管理,进一步扩大风险池资金规模。
二是推进科技保险发展。引进培育科技保险专营机构,支持保险公司创新科技保险产品,推行企业研发损失、产品研发责任、知识产权融资保证保险等险种,对购买相关险种的,给予不超过单笔保单实际赔付金额一定比例的补贴。安排科技保险风险补助资金,统一纳入科技信贷风险池范围。
三是引导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实施“凤凰行动”鄞州计划,以“主板、新三板、创业板、中小板”为重点,支持和推进科技企业上市、再融资和并购重组战略。优先支持企业在宁波股权交易中心挂牌。抢抓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机遇,做好科创板上市后备苗子企业遴选培育工作,推动鄞州更多符合条件的创新创业企业赴科创板上市。
四是推动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依托区级天使投资引导母基金,采用参股投资、跟进投资等方式,大力培育本地创业投资机构。探索与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载体共同组建子基金等创新模式,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资创新创业项目。鼓励设立公益性天使投资人联盟等各类平台组织,培育和壮大天使投资人群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