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颖谊
郑家村是静美的,美里韵古。
章水镇的郑家村,由新村和老村完美合成,新老交替,不分彼此!我们作协一行人,在村口下车,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座高大气派的牌坊,正中书写着“郑家村”三字,牌坊两侧各刻有两副对联,这便是所谓的新村。一缕缕风迎面拂来,裹有寒意,幸有暖阳相伴。穿坊入村,村内环境清洁,一排排楼房、一栋栋别墅,位于村主路两边,似列队欢迎。楼房居北,均为三层;别墅在南,错落有致,外墙粉色系为主。据陪同的老村主任介绍,这里地基特殊,下为岩层,打不了桩,最高仅能建三层。每套楼房面积基本上为123平方米,卖给村民为每平方米1790元,这也是成本价,而对外售卖是50万元一套,即每平方米四千多元。
闲庭碎步,步过不算宽的月凤桥,便入郑家老村了。老村虽老,但别有一番古美,原汁原味的景致。这吊足了我们这些久居喧哗都市人的胃口,一探村“秘”。大家梳理心情,纷纷掏出手机,架起长枪短炮,或三五成群,或两两搭档,或跟随老村主任的小分队,一一“扫摄”。月凤桥之美名,是因村外围的月山和凤山而取之。月凤桥两旁,皆是旧式民居,有些还是全木式平房,但皆收拾得井井有条。各家前几乎可见黄狗黑狗,时而蹲守,时而趴伏,但不吠不叫,如村人般善良可亲。经“郑家915”号,见房前码着六七层旧红砖,右边则架放着一只一米多宽的大竹篾,篾里随意而又有序地晒着数十条新鲜的虾公式。“这虾虫孱晒干后,就是老宁波人爱吃的下饭——‘龙头烤’,压饭榔头呢!”年长的许老师说完,长枪短炮马上对着晒虾虫孱一阵扫摄。
向前走了三间屋面,大家又被河畔的几排白色晒食所吸引。远观,以为是挂面;近看,实乃粉条也。瞧!一卷卷粉条齐齐地穿进长竹竿,每根竹竿估计有二三十卷,用极细的篾条在每卷粉条中部打个活结,呈8字形。接着,挂满粉条的竹竿分架于2个高木架上,木架分上下4层,每一层可架3根竹竿。架完后,粉条们齐刷刷地亮相,颇有“蔚为壮观”之感!于是,我们举起长枪短炮,排队轮番扫摄,时而从正面攻,时而从侧面摄。因为平时难得一见!
少顷,至村中小亭,小憩,见亭内有口古井,传古时以其为水饮。古井已妥善保护。井之右方为“显湖庙”,红色是庙的主基调,黄色是寺的主基调。
绕至庙后方,惊喜连连。后方以一条条古巷里弄为主线,引领我们探秘扫摄。有的巷口颇窄,可踏着青石小径,一进去,嘿!柳暗花明又一村。忽见,一座老宅院,院前,有空旷的明堂,几位老人或坐或站,围在一起晒日头。其中一位大娘正低头做着针线活,此情此景又是扫摄的好素材。抬头望老宅,大喜!只见,老宅的屋顶有“灰塑”飞檐,凭直觉它不是简单的马头墙,先摄一张,拉近再放大,果然,它是一对罕见的牛角,身为业余文保员的我,人一下子打了“鸡血”似的,对准牛角檐,转来移去,找不同角度再拍。
移步换景。来到另一处古美的老宅前。女主在太阳下淡定地削着芋艿头,笑意盈盈,得允许,进屋内一瞧,古韵犹存,房梁、榫头、窗台处处有木雕,且相当精美。出屋,仰脖猛看,不得了!居然,六层马头墙,每一层都有灰塑美图,似龙头似鹿角。这些宅院灰塑等,年数久远,起码近百年!一个字——美!
郑家村文人名人辈出,如“数控之父”郑维敏、水利专家郑胜丕、著名画家郑境台、“钟表巨子”郑章斐、女网“金花”郑洁等……目前纳入村乡贤人才库的已有一百余位,他们已被“制作”成十多个精美宣传板,依次挂于简约大气的村文化礼堂内。
章溪桥,坐落于村西头,2010年9月,被列为区文物保护点。章溪桥,横跨于章溪河之上,较为特殊,是一座“复合”桥,梁桥和拱桥合二为一,外侧靠路边,是梁桥,即平桥部分;里侧为拱桥,拱桥的一头紧挨青翠静美的凤山。
站在桥上,眺望远方,显现郑家村的轮廓,透着那种静美,那份古美!炊烟袅袅,烟应该来自做粉条的那几户勤劳的农舍。
挪至桥下,水流不急,流速平柔。仰望天观河心,水天一色,无比清澈;河滩畔,树影婆娑,婀娜多姿,瞧!淡粉透绿的芦苇,伸展着长腿在劲舞,碧绿夹黄的长草,扭动着蛮腰在太极……
不虚此行,美在郑家村!
|